神马小说网 > 第315号城堡文集 > 说说电影

说说电影

作者:第315号城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神马小说网 www.shenmaxiaoshuo.com,最快更新第315号城堡文集 !

    最近看了许多推荐电影的帖子,也时常去豆瓣网时光网浏览关于电影或评论或感受性的文字,不禁心中也升起了一种冲动,想要来记录一下这些年来,自己对电影的观看史。不记得从哪里看到过这样的一个论调,大致的意思是说,爱电影的人大致可以分作三类,第一类观众注重电影的视听效果,精致的画面,震撼的场景,在乎的是最直观的享受。第二类观众看重的是电影对自己直接的影响,简单的说就是能让自己笑或者哭出来的片子便好了,这是一种稍高层次的感受。而第三类的便是真正观赏电影的人了,他们不仅仅感受着电影的画面,对白,背景音乐,摄影技巧,灯光效果,还体会电影的主题,人物的内心世界等等。这种论调虽然显得有些笼统片面,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我姑且认同,以这种论调来延伸的话,可以看出,第一类观众喜欢的电影大致是科幻片、动作片等;而第二类观众喜欢的是典型的喜剧与悲剧;第三类的就非文艺片莫属了。

    如若以这种论调来衡量,我大概是很难被定位了,非要方枘圆凿的话,我也许是混迹在第二类与第三类之间的边缘人物吧。因为相对于其他类型片,偏巧隶属于第一类的影片接触的少,除过动作片,严格来说是香港的动作片,看过的还是很多,以电影发生时间轴来划分,不论是明末前清刀光剑影的武侠片;还是后清民国时期赤手空拳的功夫片;抑或是后现代枪林弹雨的枪战片。都是屡见不鲜的,而武侠片中的宝藏、名兵器、绝世武功;功夫片中的拳脚、打擂台、民族精神;枪战片中的追车、光膀子、边缘人物。这些经典的意象或是标签都是中国观众心中不变的烙印了。

    说到第二类,其实我是有一些异议的,因为悲剧喜剧包括正剧本是作为电影的性质来划分的,而有别于那些以风格来划分的类型片,他们之间是有相交或是包融的。但不排除一些电影的拍摄目的仅仅是停留在搞笑与催泪的层次上,所以,在我看来,广义上的喜剧与悲剧就是形容这些电影。说起喜剧,第一时间浮出脑海的仍然是香港电影,或许对我们这个年纪人来说,香港电影在我们的内心中留下的痕迹实在太深了。剖开记忆,我会发现许氏兄弟最佳拍档系列片,黄百鸣开心鬼系列,洪金宝五福星系列,以及不得不提到的周星驰电影,它们给了我生命里太多的欢笑与快乐。而近几年的国产喜剧片的效果却是每况愈下,已经沦落为恶俗网络文化的附属品了,这让我不得不无限怀念周星驰,于是又从尘封的过往里翻出周星星的电影,一遍遍的观看。除过香港喜剧片,比较喜欢的还有好莱坞影星金凯瑞的喜剧电影,他丰富多变的面部表情,荒诞搞怪的行事风格,像极了周星驰。认识金凯瑞的时间不长,记得早段时间,我们寝室一哥们疯狂的下载金凯瑞的电影,一起观看,我不由的打趣说,在周星驰不出片的岁月里,只有靠西方周星驰的电影解馋了。虽然在艺术上,他们之间没有附属与被附属的关系,但在我心中,周星驰是无可替代的。至于悲剧,大抵是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或亲情,或友情爱情,生离死别,不离不弃,肝肠寸断,感人肺腑。

    说到文艺片,我想说的其实是挺多的,却不知从何说起,他们好像是远处的一颗颗钻石,当你注意到他时,随意采撷一朵便觉光芒耀眼,而不注意时,就只会当作是一点火苗,若隐若现,随时都会熄灭。好像中国的电影,人人都看的到的是如今不成器的商业片,殊不知,中国的某些文艺片也曾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商业片像流星,它以强势的光芒闪现在我们眼前,却悄无声音的陨落在天空的边缘,而文艺片却是恒星,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闪烁着光芒,从不熄灭。

    比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这部在中国电影历史上荣获最大殊荣的片子,许多人只记得陈凯歌笑话一般的无极,却不知道霸王别姬曾经在戛纳电影节上摘得金棕榈大奖。霸王别姬以一对京剧师兄弟的感情为主线,穿插了上个世纪中国一段段特定历史时期的动荡与风云,慢慢展开故事。我们都深深沉醉在程蝶衣的一颦一笑里,沉醉在他从一而终的一片情里,沉醉在他不疯魔不成活的戏魂里。沉醉在他那一句不能缺一天一个时辰说好的一辈子里。这部电影,每一个人物,每一场戏份,都能给人或多或少的感触,以及试听上的震撼。小赖子的自杀,袁四爷被处死时迈着的台步;文化大革命中师兄弟的反目,段小楼被逼指证程蝶衣;蝶衣最终自杀在戏里。这些人物都曾在历史风云里为理想反抗,争取,顺从,妥协。最终却只是沦为历史的陪葬品,或许正如一句话说的——每个人都只是历史的人质。比如张艺谋的活着,这部在国内未能上映的伟大的电影。同霸王别姬一样,这部电影同样是以一个小人物为主线,加以一段段历史调剂来呈现。活着这部电影,无论是从电影本身来讲,抑或是原著,都流露出一股强烈的苍凉和无助的感觉,主人公福贵少年时放荡不羁,沉迷赌博,在几十年的生活里,却被渐渐的磨平,到最终似乎只剩下了一具活着的躯壳。好像原著作者说的一样“如果活着非要代表着什么意义,那么它最大的意义,便是活着本身。”或者是本片这看似消极的主题,或者是电影中有着对文化大革命小心翼翼的讽刺,这部电影与大银幕失之交臂,而大家看到的,只是张导后来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比如姜文的鬼子来了,同样作为一部未能在国内公映的片子,触及到中国人灵魂的部分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影讲述的是抗日战争的尾声时期,西北地区,鬼子与在殖民区的村民“和平”共处八年之久的局面,终于被地下工作者送来的两名俘虏打破了,村民淳朴而愚昧,在与鬼子的周璇里,一步一步的让步与妥协,终于引来全村被屠杀的惨烈结局,劫后余生的主人公只得采取最蛮横的方式报复,最终被斩杀,而刽子手,正是他提心吊胆养活半年的那个鬼子俘虏。电影画面在他的脑袋落地的瞬间剧烈的摇晃,并变成浓烈炽热的血红色。鬼子的惨无人道在这刻仿佛得到最大力度的谴责。这是整部电影的高潮,却也是尾声。电影中那些农民们的愚昧,争吵与让步,尖锐而刺耳,黑白的画面时刻让人感到不安。这部电影揭示的不仅仅是鬼子的残忍,更是中国人毫无原则的人性。再比如王家卫的电影,无论是穿着武侠片外衣的东邪西毒,还是戴着同志片帽子的青光乍泄,抑或是有一点点科幻影子的2046。他总是以一种细腻的镜头描述出,现代人那在感情的世界里的彷徨和小心,慌张和无奈。以他的风格,我是绝不会相信的,他最新电影一代宗师会只是一部简单的功夫片。再比如贾樟柯的站台,比如那山那人那狗,比如立春、巴尔扎克和小裁缝、十七岁的单车

    这些都是最近看过的或是想看的一些国产文艺片,而外国的文艺片,一年来,细细品味也还不少。仿佛是从读大学以来,对电影的视野开始慢慢的扩展开了,变得主动,深刻,会选择了,会随着电影去思考,去憧憬。首先是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寻找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每一部都有他独特的故事,却让我觉得它们是融为一体的,它们都是导演心中的某种情愫加以放大,而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天堂关于电影与感情,海上关于音乐与归宿,西西关于美好与沧桑。看他的电影让我觉得细节真的是最动人的时刻。天堂里,风闻成年后的多多荣归故里,风烛残年的母亲竟然忘了放下手中的毛线,已织好一半的衣服随着她的脚步,扯成一条长长的线,穿过楼梯,穿过院子,好像三十年来,母亲从未停止过的思念;海上里,窗内的1900弹奏着钢琴,窗外的甲板上突然出现他心爱的女子,她在甲板上走来走去,时隐时现,1900的琴声,忽而忧郁,忽而温柔;西西里,因为听到长舌妇们对自己心中的女神的谩骂与亵渎,正处青春期的主人公,竟然会在那些看似高贵的妇人们的帽子里撒尿。然后是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与这个杀手不太冷,我喜欢放牛中执着等待爸爸会在星期六来接他的可爱的贝比诺;喜欢像拥有天使一样的眼睛与歌声的莫翰奇;喜欢这个中冷酷却真实甚至有些单纯的怪叔叔里奥;喜欢时而搞怪时而少年老成的那个小女孩。其次是泰国电影,许多年前,我只是知道,泰国的鬼片蜚声国际,自从一个朋友介绍我看过泰国电影生日快乐之后,我才知道,除了日本与中国台湾,在亚洲还有其他国家可以将纯情片拍的如此动人。我开始试着去搜索与观看泰国的这些感人的爱情片,描写同志的暹罗之恋,它不像是王家卫的青光乍泄,不像是李安的断背山,内地的蓝宇。哪怕是敏感的题材,在泰国导演的摄影机下,竟然也变得那么清新美好。描写友情与旅行的亲爱的伽利略,以及描写初恋的初恋这件小事,在初懂人事的年纪里,美好而又熬人的暗恋。电影真实细致的讲诉了一段或许你我都曾有过的初恋,故事简单,细腻感人,画面优美,音乐动听,轻喜剧的氛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虽然末尾的happy ending有些牵强,但也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祝愿。这些片子一致的显得美丽动人,直达人们心中的愿景。另外还有零零碎碎的一些其他的外国电影,猜火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情人、当幸福来敲门、肖申克的救赎、怦然心动不一而足,不胜枚举。

    电影似乎是在我即将步入社会的年岁里,以狂轰滥炸般的姿态降临到我的世界里来,它也许是提前来给我讲诉一些道理,剖析一些现象,赋予一些梦想,提出一些质疑。而我回过头去查看一路走过来的路时,才发现,电影在我生命里留下的笔迹从来就曾未停止过,只不过是从当初的信手涂鸦,到现如今的浓墨重彩。

    在我心中开始有电影概念的时候,大概要追溯到读小学的时候,我总是记得那个时候,学校会一个学期放一次电影,在本狭小而拥挤的礼堂内,用蓝色或是黑色的布条遮住所有的窗户与出口,礼堂内显得黑漆漆,电影通过放映机投射到墙壁上,孩子们窝在黑暗的屋子里吵闹哄笑,电影才是站在一边的看客了。我犹记得那时候,通过那快墙壁上的帆布,看过的影片有铁道游击队、猛龙过江等等,很多很多,记得的只是残存的映象,而那片名就像那时交过的电影观后感的作文一样,早已不知忘到哪块天地了。那个时候,人们都没有太多的娱乐,孩子们经常是聚到一家里看录像,我那时人小,喜欢的电影大致是些武侠片和搞笑片,能够叫出名字的大概有武侠片中原一点红、少林寺;恐怖片原振侠与卫斯理倩女幽魂。记得李连杰在四季更迭的背景里没日没夜的练功;记得鬼王要把一百个孩子挖出心脏来炼丹;记得张国荣在下楼梯时差点被鬼托住脚。那些不确定却清晰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某个角落里编织出一道美好的风景线。

    在我的少年时,我总是游离在莫名的惆怅与烦恼中,那时,电影与我的交集显得稀少而不重要,只是在无意间看到天下无贼时,会莫名的感动到湿润眼睛;在看到头文字d时,会认为周杰伦还是好好的唱歌就好;在看到独自等待时,会感到感情还是深藏着才最美好深刻。看到无间道系列时,会觉得畅快同时又陪剧中人物一同不安。那时,电影只是一种陪衬品。

    如今,才是我走进电影的黄金时段,我知道许多年后,或许我会淡忘这种感觉,会在社会的大染缸里滚打,从而褪去身上的颜色。然而今天,我会珍惜每一个人物带给我的感动;每一个场景给予我的震撼;每一串胶卷传达给我的信息;每一部电影引给我的思考。

    爱电影,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