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小说网 > 天行有常 > 165.西征

165.西征

神马小说网 www.shenmaxiaoshuo.com,最快更新天行有常 !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此为防盗章购买比例50比例不足的小天使等6个小时再来吧

    比干:伯邑考同学我到底该说你什么好呢?你的人缘不行啊!

    当然实际上周人权贵要求更换继承人和伯邑考的人缘关系不是很大。

    大商的传统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而且历代商王中与先王互为兄弟的实在不少,可能连续三四位商帝都是同父所出的兄弟,而这个传统无疑也影响到了周边的方国部落。

    即使是在继承人确定之后,他的兄弟依然不会完全打消自己的野心,这也是应有之义。

    关于伯邑考之死,以及姬昌的继承人最后为何会是姬发,后世的史学家们也多有讨论。

    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伯邑考兄弟十人中德重才高者唯有日后的武王姬发以及周公旦,所以姬昌舍伯邑考而立姬发为世子另一种说法则是伯邑考身体不好,早逝,因此继承人变成了他的二弟姬发。

    姬昌十三岁生伯邑考,十五岁生姬发参考身体发育状况伯邑考确实有可能先天不足而武王姬发同他的几个弟弟们相比也属于英年早逝。

    这个例子可以参考八岁登基的康熙皇帝一直到康熙十一年他才有第一个没有早夭而是成功长大成人了的儿子胤禔,之前生的几个儿子可是尽数夭折了,而康熙时代,无论是医疗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比大商时代要好上不少。

    按照推断,可能伯邑考的身体状况确实不是很好,所以周部权贵才会希望更换世子,谁知道伯邑考会什么时候突然驾鹤西去呢?

    在王室历史上,因为继承人的骤然逝去而引发的乱子实在是不少,足够令人警醒了。

    诸侯大朝之后,姬昌被留在了朝歌做客,根据大商的官方说法,是让他和季简好好交流一下亲情。

    偶尔显露出自己熊孩子本质的帝辛兴致勃勃地提议要不要将姬昌永远地留在朝歌,让他再也回不了周原。

    比干:子受,你的智商还在吗?

    封神演义里对这一段有所提及,帝辛在他的宠臣崇侯虎的怂恿下将姬昌幽禁在了羑里,还把一心救父的孝子伯邑考宰了变成了肉饼饼送给姬昌食用,前半段内容还被记载在了史记之中。

    但是实际上,这一段话里简直是错漏百出,比干都不想说什么了。

    首先,大商已经步入文明社会很多年了,把别人家的继承人说宰就宰了,真当大商那么能吗?

    其次,羑里地处于安阳城附近,而商都变成朝歌已经好些年了,大老远地把姬昌关押在羑里一点都不安全,真要关人的话,应当是选择朝歌附近的地方才对。

    最后,崇侯虎并不是帝辛的宠臣。那位名为虎的崇侯是最被推崇的高宗武丁时代的武将,还是武丁的三大心腹爱将之一,战功赫赫,需要注意的是,他曾经将包括周在内的许多方国打成狗,让他们趴在地上仰望大商爸爸。

    帝辛的意思,是斩草除根,把姬昌宰了,让周部就这么乱下去吧。

    比干真是不忍直视,这个时代做坏事真是一点都不掩饰啊,让他深深地感觉自己坏得冒黑水。

    我分明还是个纯洁的好宝宝啊!

    比干的方法也很简单粗暴,从商到周的那一段路上有许多的山林,只要找一个地方,做成山体塌方或者泥石流的假象,就能让姬昌的意外死去变得名正言顺。

    要比干来说,商帝因为忌惮季历而手段粗暴地把人弄死什么的,难免为人诟病,把事情做成“意外”,不仅能降低大商的嫌疑,还能在适当的时候把事情扯到天谴上去,简直一举两得有没有。

    姬昌不需要在朝歌留太久,只要等到多雨的夏季来临之前把人放回去就可以了。

    而姬昌在路上的行程最起码也要几个月,他自己在路上出了意外,就真的一点都不关大商的事儿了。

    姬昌已经被预定了死期,帝辛和比干等人也就不再计较他的态度,反而言语之间颇为亲昵,多番向他打探该怎么处理子嗣争位这种事情。

    大商贵族的这种表现,倒是被留在朝歌的姬昌暗暗的放下心来。

    他也知道自家的事情不是什么密不透风的消息,他被留在朝歌这些日子,肯定有人去周部打探了消息,便是没有,大商总是有聪明人的,便是猜也能猜出几分来。

    知道大商的“不怀好意”之后,姬昌反而淡定了下来,大商对他还有怀心思就好,要是没了,他估计真的离死不远了。

    比干:其实我们就是想送你早点去见你爸爸呀呵呵哒。

    姬昌是和季简一起启程的,虽然他极力邀请季简跟他一起走,大商这边也对季简多有鼓动,但是季简还是决定返回句吴,毕竟周原那边的水太深,他怕自己贸贸然趟进去会被淹死。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快,就传出了西伯姬昌在回周原的路上不幸遇难的消息。

    在山地地区,森林茂密的地方,是会出现火灾,除了人为的事件之外,还有因为雷点火、自燃等导致的森林火灾。

    严重的森林火灾会导致水土流失,毕竟树都被烧干净了,发大水或者下暴雨的时候,泥土还安稳地不动,那才叫怪事,而在水土流失的地方,暴雨容易导致泥石流或山体滑坡。

    这个时代的人也是知道森林火灾的,毕竟在故老相传的故事中,在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前,人类的火源就是来源于天然的森林大火。

    死的人不仅是姬昌,还有随行的诸多人员,只有寥寥几人能够逃脱,毕竟姬昌作为西伯,他朝觐的队伍人数并不算少,总有人能逃生的。

    而姬昌死于意外,在他遇难地点进行仔细探查就能够知道,严重的森林大火之后,暴雨会导致泥石流,这个时代的例子还没有那么多,比干算是利用了时代之间的信息差,制造了一场完美的“谋杀”。

    幸存者们作为人证存在,也排除了其他部族,最重要是大商的嫌疑。

    至于负责计算姬昌等人的行程、速度,选好地点烧山的那些人,他们属于比干精心培养的暗卫,还因为怼的是周部,特意选了和周人有血海深仇的那种,要是这样他们都会泄漏消息的话,那只能怪周部的主角光环实在是太强大了,他也无可奈何。

    姬昌死了,可以想见,周部要混乱好一阵子了,毕竟,在他来之前,周部就为了继承人而争论不休,伯邑考想要顺理成章地作为世子登上周部之主的位置,还有的熬呢。

    西伯姬昌意外身亡,大商表示了沉痛的哀悼,但是私底下,卿士们都挺乐呵的,尤其是帝辛,更是龙颜大悦。

    没了一个心腹大患,帝辛又有心思和王后好好造人了,姬昌的死讯传出来两个月后,王后妲己怀上了二胎。

    大商这边气氛祥和,岐山周原所在,周人们却乱得很。

    按照正常的情况,伯邑考继承姬昌的西伯之位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周人内部本身就有对他柔弱的秉性不满的人在。

    更何况,比干还特别坏心眼儿地把朝歌的一些流言传到了西岐。

    姬昌被留在朝歌和其他贵族、卿士的交流是他发表的最后一段内心的想法,他是在回来的半路上死去的,周人当然想知道他在临死之前的那段时间有没有什么想法,在和大商贵族的言谈中有没有谈及继承人的问题。

    当然了,主要是姬昌自己也开始动摇了,毕竟要是他没有动摇的话,怎么会在他启程之前都没有平息周人的纷纷议论,而是让他们尽情地发散思维呢?

    这说明,姬昌自己本身既有让伯邑考继续当世子的想法,也有改立姬发的这个念头,只不过还没有决定罢了。

    立长还是立贤,本身就是一个亘古以来的难题。

    姬昌最后在朝歌的那一段时间,确实对这个发表过看法,如果能依据姬昌最后的话决定继承人,那就最好不过了。

    子干日记:

    感谢现代教育,感谢现代科学,我是比干,我为知识代言。

    子启得名以后,比干还特意探了探他哥的口风,倒没有特别喜爱子启的母亲、想将她升为太子妃的意思,不过还是比较宠爱她的。

    子泉出生后不久,子羡的三子、实际上的次子子衍就出生了。

    当然了,这些年他们也不仅仅是忙着生孩子,这件事只能算是生活的调剂品,他们主要忙的还是家国大事。

    安阳城作为大商的都城,有一个毛病,时常出现安阳河发水灾的情况,哪一年没听到安阳河的堤坝又出问题简直是侥天之幸。

    一个国家的都城多灾多难当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朝堂上一直有迁都的提议。

    文丁也不是不愿意,但是迁都的话,有好处也有坏处,在没有确定新都城的现在,贸然迁都反而是弊大于利。

    作为大商都城,安阳城的交通状况在全国算是首屈一指。

    在这个信息交流困难的时代,大商凭什么向它广大的统治地区和周边的诸侯发号施令?

    凭借的还不是安阳城在历代的商王经营下越来越发达的交通嘛!

    贸然迁都,很可能会出现信息交流不便的状况,这也就算了,如果要重新修建完整的道路,所需的人力物力非同小可。

    所以文丁最后做的决定是暂缓迁都,但是新都的地址已经确定好了,就是朝歌。

    朝歌并不是那种默默无名的小城市,这个地方是作为大商的离都存在的,那里之前就存有商王修建的行宫,基础的交通情况也很不错。

    等到朝歌通向其他地区的道路修建完毕,大商很快就能迁都了。

    虽然穿越前只是文科生,对各种科技发明一窍不通,但是比干把大商和各朝代灭亡的情况分析之类的还是记得很顺溜的。

    一个国家的灭亡是有多种因素的,强大的外敌是一个方面,这个国家自身的缺点是另一个方面。

    周灭商,当时商朝大军倾巢而出,内部空虚是一个大问题,若非如此,帝辛也不会走投无路之下组织大量的奴隶抵抗周军。

    奴隶们本就对大商心存怨愤,他们中的大部分本就是大商打败敌国后俘虏来的人,不临阵倒戈反而兢兢业业地帮助大商似乎更没天理。

    帝辛对大商太过自信,认定当时周人不会出兵,否则的话也不会将国内的大军尽数派出,但周人出兵之时,若是他能早点收到消息,将外头的大军召回,也不会沦落到只能慌忙组织奴隶在朝歌不远处的牧野抵抗周军的倒霉境地。

    说来说去,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商的交通状况不好。

    虽然周人给帝辛谥了一个纣王,但是只看大商灭亡之后数年,大商遗民依然多有作乱,直到帝辛之子武庚被派去管理他们,才“殷民大悦”,就能知晓,帝辛并不是传说中那个荒淫无道的商纣王,他还是很有民心的。

    因为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名声尽毁是很可怕的,大商现在也到了一个节点,从先王武乙开始,其实就在有意地进行改革,遭到诸多贵族的诟病,而民间的百姓也受到了影响,王室的名声在直属地区不错,但是在诸侯的方国以及贵族们的封地上,就不太好了。

    虽然朝中任职的许多贵族,追根溯源,和大商王室也能扯上亲缘关系,但是这么多代下来,早就变成了不同的支脉,能有多少人是真心实意地为天下着想而不是为自家谋利为先的?

    身为大商的直系王族,比干当然想要让大商长久地延续下去,虽然不能像周一样“八百载,最长久”,但也不能到他侄子那一代就悲惨地亡国了吧?

    作为一个穿越男,有着出身王族这么好一个开头,脑子里还有足够的来自后世的信息,要是这样都会混到历史上的自家祖宗那样悲惨的下场,比干觉得自己还不如马上自裁去轮回呢,起码不用活在世上浪费资源了。

    让一个政权长长久久延续下来的保证是什么?是民心。

    虽然贵族士大夫的忠心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民心。

    想让大商长久地存在,就得做出为人民服务的举措,做了还不算完,还得让黎民知道这些举动和政策都是为他们好。

    事情又转回到了原点。

    鉴于现在识文断字还只是贵族的特权,想让黎庶们明白商王下达的命令损伤的主要是贵族诸侯的利益,对他们反而有利,需要的就是最原始的方法当面宣传。

    秦朝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好,虽然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普及秦法,但是能保证基层的秦吏能向治下的黔首具体完整地说明各条秦法的规定,无论再怎么细碎也要让黔首们理解,这就非常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