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小说网 > 天行有常 > 122.长孙

122.长孙

神马小说网 www.shenmaxiaoshuo.com,最快更新天行有常 !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此为防盗章,购买比例50比例不足的小天使等6个小时再来吧

    商恪是少师掌礼乐在朝中任职的内服官中地位尊崇因此在比干看来他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当于后世的丞相。

    如果商恪是一个明事理的丞相也就算了可是作为旧贵族的代表,他非常的顽固让比干不知道在暗地里画了多少次圈诅咒他。

    商恪的年纪放在后世自然不算大但是在这个时代他已经能准备退位让贤了。

    如果排除朝中勾心斗角拖后腿的这些事的话,那么整个工程的进度还是非常喜人的。

    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终于把通往朝歌的道路修建成功迁都的事宜也正式提上日程。

    比干原以为这件事很容易就能解决毕竟迁都这种大事也是需要祝祷的前些年已经定好了大致的流程只要他父王文丁祝祷解读龟甲之后,给出一个“帝若”也就是“上天允许”的结果就行了,可惜天不从人愿,文丁病重。

    比干掐着指头算了算,文丁如今才当了十一个年头的商王时间说长不长说短倒也不短。

    虽然内心并不希望对自己很好的父王崩御但是比干还是在心里做好了准备。

    文丁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不能进行祝祷,中朝的内服官们也都做好了王位更替的准备。

    子羡是一早就被立为太子的,文丁病倒之后他主持朝局,倒也没出什么乱子。

    比干干脆就常住到了王宫之中,他和子羡是王后所出的嫡子,其余的弟弟们,除了一个胥馀年纪和比干差不多大以外,都还是孩子,也帮不上忙,就连消息也只是知道的迷迷糊糊。

    文丁崩御那天,文丁、比干以及其余的儿子们都被唤到了他的床前。

    他生了那么多个孩子,自然不仅仅是为了开枝散叶。

    大商现在走到了一个岔路口,文丁需要足够的人帮助他,文丁的这些儿子们,作为子羡的王弟,是他天然的助手,而且他们多数年龄都还小,只要子羡悉心教导,不愁这些王弟们不和他同心。

    和先王武乙死在出征的路上不同,文丁是在王宫之中崩御的,他的子孙们清晰地看到了他临终之前的表情。

    大商的官制规定了大商的职官有两种,一种是在中朝任职的内服官,也就是朝堂上的这些大臣们,还有一种就是王畿之外的外服官,作为各方国的首领的侯、伯就是典型代表。

    这些方国首领虽然名义上是大商的外服官,但是许多都有不臣之心,典型代表就是西岐那边的周部族。

    文丁临死,都是带着对方国作乱的忧虑离开这个人世的。

    文丁崩御以后,子羡正式登上了帝位,号帝乙。

    作为一个后世的灵魂,比干一直以来的称呼其实是有错误的地方的。

    夏朝称呼他们的统治者为“后”,商朝称为“帝”,一直到周朝,才降格,改称统治者为“王”,所以说,对商王确切的称呼应当是商帝。

    大商认为“帝”是他们的祖先,历代先帝崩御后是“在帝左右”,充当天上与人间沟通的桥梁。

    既然死后为神为帝,那在人间时,称呼便是帝某某,譬如先帝文丁的确切称呼就应当是帝文丁。

    商王的帝号是根据他们的生日的天干所取的,在帝乙之前,有过好几位在乙日出生的商王,为了以示区别,就在日名前头加上大太、中仲、小等字,最近一位就是帝乙和比干的祖父帝武乙。

    等到帝乙去世之后,又有一位乙日出生的帝王继位,那帝乙这个乙字前头也会被加上其他的字,当然,现在的帝乙只是子羡专属的名号。

    如果大商还是在帝辛时期灭亡的话,帝乙也等不到自己的乙字前面加字的那天了。

    当然,不管怎么说,大商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根据文丁临死之前的命令,少师商恪升为太师,比干改任少师。

    商恪是太师还是少师都改变不了他隐隐是群臣之首的现实,所以文丁的主要目的还是给比干这个次子升官,让他好好匡扶子羡。

    文丁崩御、帝乙继位,外服官们是需要来殷都朝觐的。

    外服官除了侯、伯之外,还有为王朝服役的男、守卫边境的卫,他们是大商用于抵抗外族同时牵制诸侯方国的主力。

    作为周部首领的姬昌也在,同时还带了他的世子伯邑考。

    当然,现在的周世子还不叫伯邑考,“考,老也”,这个字儿是对长辈的敬称,一般都是用在死人身上的,姬昌再怎么样也不可能给自己的嫡长子取一个“姬考”这样的鬼名字吧?

    所谓的伯邑考,是后人给他的尊称,最起码最后那个考字是尊称无误。

    伯,是排行,所以姬昌的长子正儿八经的名字应当是姬邑。

    当比干看到周部传上的信息上写的西伯姬昌携世子姬邑朝觐的时候,整个人都懵逼了一会儿。

    等会儿,姬邑是个什么鬼?

    当年他和商容一起去加封季历的时候,负责招待的姬昌曾经介绍过他的子嗣情况。

    然而在对人介绍孩子的时候,这个时代有加上排行的习惯,所以比干冷不丁地在听到“伯邑”两个字的时候自动地加上“考”还是很有可能的。

    虽然能够想明白这到底是个怎么一回事儿,但是比干还是不能接受传了这么多年的伯邑考居然不是这人的本名。

    讲道理,他曾经真的以为姬昌的长子叫姬考,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特别聪明来着。

    感觉脸都被打肿了呢!

    虽然已经知道了伯邑考正确的名字不应该是这个,但是叫了这么多年,比干也习惯了,只要不是需要叫这人的名字,心里他还是继续称呼“伯邑考”这三个字。

    姬昌来殷都安阳朝觐新王,还特意拜访了比干,神色之间言笑晏晏,仿佛完全忘了当初他父亲季历是怎么被大商弄死的。

    真要论起季历的死因来,比干和姬昌毫无疑问有仇,还是大仇。

    姬昌伪装得好,但是伯邑考的表演能力就没有乃父那么强大了。

    虽然他尽力掩饰过了,但是偶尔还是会有愤恨之情显露出来。

    这也难怪,季历死的时候,伯邑考早已经出生了,作为嫡长孙,他一定很受季历疼爱,如此,不能完全掩饰心中的情感也是正常的。

    既然连比干这里都去过了,姬昌自然还在安阳城中拜访了其他人。

    就算没有确切的证据,比干也能说上一句姬昌其心可诛。

    外服官们来都城朝觐的日期不定,像姬昌这种,帝乙想找个由头留他个一年半载的不容易,容易遭人诟病,想早点赶他走却是容易的很。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方国首领都不受待见的。

    像是攸国的攸侯、邓国的邓侯等,他们都是子姓诸侯,又不是内服官,他们的封国是作为大商的屏障存在的,再加上一向忠于王室,所以很受看重。

    内服官中,除了像飞廉他们家这种在大商灭夏的时候加入大商官职的卿士,其余的卿士,也就是高级官员,或多或少都能和商王室扯上亲缘关系。

    大家都是子姓,内服官们和王室的亲缘关系,与多数算起来是在商汤时代分出去的子姓方国诸侯比,自然要亲近许多,但是他们在中朝反而是让商王觉得束手束脚的时候居多,所以反而是不常见的外服官中的子姓诸侯受待见一点。

    历代商王都有过对外征战,无非是次数多少的问题,帝乙如今初继位,但是心思已经不知道转了多少回了,他留下攸侯、邓侯、权侯等人,也有到时候联合起来一起出兵的意思。

    比干脑海中依然清晰的资料库里,倒是有攸侯喜的存在,他在帝乙时期的多次征战中都出过力,后来也为帝辛所重用,牧野之战爆发的时候,这位还举兵勤王去了,只可惜大商最后败了,攸侯喜也不知所终,估摸着应当是死了。

    简而言之,子姓方国的这些诸侯,还是可以信任的。

    一次大朝觐就解决了几个问题,帝乙的心情很不错,而且他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迁都了,等到先帝完全下葬以后,就可以进行祝祷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还没等帝乙反应过来,这几年养精蓄锐的周部在姬昌的带领下就开始攻打大商了,边境的卫损失惨重。

    子干日记:

    本宝宝还能再说什么呢?

    作为一个大商王族,一句p送给姬昌,谢谢。